提问:
文山老师 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这句话要怎么理解,这个道和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有什么区别吗?
大师兄回答:
“朝”是早晨,“夕”是夜晚。早上“闻道”,晚上就可以去死。这是字面上的意思,但是为什么要去死?“死”就是放弃自己的生命,不活了。
“闻道”是听闻道德,也就是学习道德,这个“道”字放在里仁篇,等于是指“仁德”就是道,孔子心中的最高道德,就是指仁德。
“闻道”就是已经明白了仁德,体会出仁德,并且决心要“志于仁”,要去实践仁。
但是,既然有决心要实践仁德,又为啥要去死呢?
“死”字只是一种比喻,是将个人死生置之度外的决心,是不再为了自己生命作打算的自觉,是完全抛弃个人私心私欲的最高贵情操。前章说“苟志于仁无恶也”,是不再厌恶任何人,也不再惧怕任何事,这当中自然包括了牺牲生命的举动。
牺牲生命并不是教你把生命浪费掉,反而是要教你要把生命好好的保护起来,虽然自己的生命不再是归自己拥有,但是我这条烂命,却是属于天下人的,是还要为团队众人做出贡献,是要去发挥生命的最大力量,用来造福社会国家,这才是闻道的表现,这才是仁德的目标。
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
这节书出自老子第一章。
道字本义指道路。若作动辞,有领导之义,如论语“道千乘之国”(学而05)。过去古人都将道字视为“天道”,或是当作“真常之道”,但是那种讲法太玄密,咱们只是普通人,智慧有限,对那种深奥的说法难以理解。我以为应该当作“上天行走的道路”,比较平易近人。第二个道字,由领导之义,引申作“执行”解。
老子说,天道若是可以被你我执行实践,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天道。或是说,那绝非道的全部。换句话说,凡事“可道”的道,虽然也能算是“道”,却不能算是“常道”。“可道”的道,只能算是“常道”的一小部分而已。
至于老子所说的道,与孔子所说的道,是不是相同?大师兄以为,是相通,却不相同。之所以相通,是因为两位圣人所要行走的道,都是天道的一个小部分。但是两位圣人所表现的道,却是截然不同。因为孔子总是攘臂而仍之,四处劝人行道。老子却是避乱世唯恐不及,干脆撒手不管。
你若是问我,应该要向谁学习道?我以为都要学,先要向孔子学习,是要培养自己学问的根柢。有了学问的根柢修养,才能向老子学习,是要学习经世济民的政治手段,才能为万世子孙建立安定和乐的太平盛世。
阁下的问题很大,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课题,因为牵涉到两大门派的中心思想,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完,所以我的回答只能算是敷衍的讲法,只能讲个表面,还需要你自己去触类旁通。里仁篇第8章书与老子第1章书,大师兄都有讲过,公布在“二三悟”小程序你可以去听。
报告完毕
朝聞道夕死可矣这个道和道可道有什么区别吗
提问:文山老师 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这句话要怎么理解,这个道和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有什么区别吗?
大师兄回答:
「朝」是早晨,「夕」是夜晚。早上「聞道」,晚上就可以去死。這是字面上的意思,但是為什麼要去死?「死」就是放棄自己的生命,不活了。
「聞道」是聽聞道德,也就是學習道德,這個「道」字放在里仁篇,等於是指「仁德」就是道,孔子心中的最高道德,就是指仁德。
「聞道」就是已經明白了仁德,體會出仁德,並且決心要「志於仁」,要去實踐仁。
但是,既然有決心要實踐仁德,又為啥要去死呢?
「死」字只是一種比喻,是將個人死生置之度外的決心,是不再為了自己生命作打算的自覺,是完全拋棄個人私心私慾的最高貴情操。前章說「苟志於仁無惡也」,是不再厭惡任何人,也不再懼怕任何事,這當中自然包括了犧牲生命的舉動。
犧牲生命並不是教你把生命浪費掉,反而是要教你要把生命好好的保護起來,雖然自己的生命不再是歸自己擁有,但是我這條爛命,卻是屬於天下人的,是還要為團隊眾人做出貢獻,是要去發揮生命的最大力量,用來造福社會國家,這才是聞道的表現,這才是仁德的目標。
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
這節書出自老子第一章。
道字本義指道路。若作動辭,有領導之義,如論語「道千乘之國」(學而05)。過去古人都將道字視為「天道」,或是當作「真常之道」,但是那種講法太玄密,咱們只是普通人,智慧有限,對那種深奧的說法難以理解。我以為應該當作「上天行走的道路」,比較平易近人。第二個道字,由領導之義,引申作「執行」解。
老子說,天道若是可以被你我執行實踐,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天道。或是說,那絕非道的全部。換句話說,凡事「可道」的道,雖然也能算是「道」,卻不能算是「常道」。「可道」的道,只能算是「常道」的一小部分而已。
至於老子所說的道,與孔子所說的道,是不是相同?大師兄以為,是相通,卻不相同。之所以相通,是因為兩位聖人所要行走的道,都是天道的一個小部分。但是兩位聖人所表現的道,卻是截然不同。因為孔子總是攘臂而仍之,四處勸人行道。老子卻是避亂世唯恐不及,乾脆撒手不管。
你若是問我,應該要向誰學習道?我以為都要學,先要向孔子學習,是要培養自己學問的根柢。有了學問的根柢修養,才能向老子學習,是要學習經世濟民的政治手段,才能為萬世子孫建立安定和樂的太平盛世。
閣下的問題很大,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課題,因為牽涉到兩大門派的中心思想,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完,所以我的回答只能算是敷衍的講法,只能講個表面,還需要你自己去觸類旁通。里仁篇第8章書與老子第1章書,大師兄都有講過,公布在“二三悟”小程序你可以去聽。
報告完畢